当我想买一台按摩椅
石岩 灵狐科技
摘要:面对市场困境破局、中小品牌突围的问题,按摩椅品牌如何求解?
这个夏天,我想买一台按摩椅。
趁着618去京东和阿里都看了看,发现有点不会买了:一方面,高端产品报价九万多将近十万、成交价两万多或者三万多,中端产品报价九千多、成交价五千不到,低端产品报价四千多到五六千、两三千就能拿回家;另一方面,我不是很清楚为啥有些是高端产品,有些是低端产品。
我也算是做电商、搞产品营销多年,产品参数的对比总结能力还算可以,仔细看了看产品间的差异,无非是固定头按摩还是导轨滑动头按摩、气囊、热敷、是不是有一点智能控制能力、是不是能变成仰躺按摩(所谓太空舱)的状态,细微参数上无非是按摩头的数量和材质、导轨长度、气囊数量和位置、能够热敷的身体位置有一些价值,至于什么AI控制、WIFI环境那基本上是搞概念,或是面向提价进行的低附加值功能叠加设计——这些还算我因为做过产品研究、参数和功能的总结能力还可以,才能总结出来的差异,但是如果按照功能递进形成的价值递进,来判断产品的定价逻辑,基本上我可以得出结论:很多品牌(或者渠道)的定价策略完全是乱搞的。
一时之间让我严重怀疑,买什么都是在交智商税。
有朋友建议说,线上乱,还不能体验,那你去线下店面看看呀。
我是很喜欢听建议的人,马上就跑去苏宁、国美、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转了转,让我惊讶的是,我去过的几家苏宁和国美,都告诉我说:2022年店里还有按摩椅,基本上是家电品牌的,但是今年就都没再安排展示了,只有线上可以买。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则告诉我,有展品,基本上都是沙发品牌,纯粹的按摩椅品牌、家电品牌的按摩椅在店里则没有。
这促使我仔细研究了北京有按摩椅展示的线下店面,发现一个结论是:真少!想买按摩椅,还是得去线上。
所以,我又被踢回线上。
然后我发现了更多的问题:首先,当你想比价的时候,你会发现主要平台间、同一个品牌的SKU数量丰富到让你脑爆;其次,同一品牌、同种功能、同样配置的两种SKU,只是因为在不同的店面,价差会让你眩目;第三,大厂副牌的搅局能力很强,低价策略玩得比专门品牌还要狠,搜索排名和走货量都在前列。
基本上可以判断,这个品类中包括所有品牌在内,并没有产品力门槛,也缺乏渠道力加持,大厂还能靠主品牌混一些流量,其他品牌基本上要靠低价+投流拉动销量。
我不认为这种局面对各家按摩椅品牌是乐见的,在这片集中度并不高的市场上(有些研究机构说市场前三CR3是荣泰+奥佳华+倍轻松,集中度为16.2%),我们正在目睹最严重的价格战。单纯的按摩椅品牌压力更大,就算研报所说的品牌前三是准确的,按照目前这种品牌集中度,单一按摩椅品类的品牌明年就可能被大厂副牌赶上甚至超越,后面则可能面对更难得处境。所以,纯按摩椅品牌都面对着市场困境破局、中小品牌突围的问题。
我的建议是完成三步工作:产品力梳理、品牌力打造、基于健康场景打好综合经营牌。
在功能门槛极低的情况下,下决心对市场透明起来,反而可能是一个好战略。因此,产品力梳理首先要做好产品分级,别搞那么多的功能概念,别弄那么多混乱不堪的SKU型号,做这种事情的人自以为能够通过信息不对等浑水摸鱼,实际上是在劝退一些用户群,让另一些用户群只为低价投票,最终伤害的是品牌的公信力。其次,品牌没有门槛,服务可以有啊,但是服务要标准化,服务要变成产品力的一部分,要用服务形成产品区隔、产品个性,让用户群感觉到占了便宜。按摩椅天生有家居属性,家居品本来就存在大量的线下服务场景,这里的想象力非常丰富,完全可以做出花来。
此外,如果能够在产品力上把上面两点做好,一定要在品牌包装中把你的理念系统性地体现进去,而且不要限制于此,一定要围绕着“健康”、“国人健康”、“中国式健康”……等等系统性的主题,构建品牌的完整定位体系、创意策略,并组织物料生产和有计划的传播动作,主动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。不要永远像一个渠道品牌,只为赚钱而生,不能赚钱了就死,这么搞的话,品牌从出生的那天就知道,大概率死期不远矣。
如果品牌围绕着大健康能够形成一定势能,那么不但对当下的产品营销、溢价能够产生正反馈,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单一品类的品牌从一种赛道的生存模式,有机会扩展自己的生存赛道,这不但能够为品牌提供第二成长曲线,更可能为品牌提供了多赛道共振的机会。像按摩椅这种低复购率、长复购周期的产品,营销玩法很容易陷入到一锤子买卖的场景逻辑,但是大健康叙事干得好,则可能帮助一个按摩椅品牌看到复购的入口,看到私域营销的价值,看到多种经营形成的盈利空间。
希望能够对按摩椅品牌主们提供一些借鉴。
顺便说一句:我最后还是选了一台大厂副牌、低端顶配的按摩椅,到手价3200元的——也不知道是不是交了智商税。